日常维护中,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来避免维护过程中的污染风险?
发布日期:2025-07-11 作者: 点击:
在均流膜高效送风口的日常维护中,做好防护措施是避免污染洁净室环境和生产产品的核心,需从人员防护、环境隔离、操作规范、工具管理四个维度制定严格流程,具体措施如下:
洁净服着装规范
百级 / 无菌区:全套无菌连体服(覆盖头发、面部、手部、脚部)、无尘口罩、护目镜、无菌手套(需经灭菌处理),避免皮肤碎屑、毛发或呼吸产生的微粒扩散。
万级及以下区域:至少穿戴无尘服、帽、鞋套、一次性手套,且着装后需经过风淋室(1-3 分钟)去除表面浮尘。
维护人员需根据洁净室等级(如百级、千级、万级)穿戴对应防护装备:
禁止佩戴首饰、手表等易积尘物品,避免服装袖口、领口松动导致污染物泄漏。
人员行为管控
进入维护区域前,需在洁净室缓冲间进行手部消毒(用 75% 酒精擦拭),并检查洁净服是否破损。
维护过程中禁止随意走动、触碰非维护设备(如生产线上的产品、操作台),动作轻缓(避免快速移动产生气流扰动扬尘)。
维护区域物理隔离
用洁净隔离材料封闭:维护前,在送风口周围 1-2 米范围用无菌塑料布(如 PE 膜)或洁净尼龙布搭建临时隔离区,隔离材料需提前经洁净清洗(如纯水冲洗 + 烘干),边缘用洁净胶带固定在地面或墙面,防止外部气流进入。
覆盖生产设备:对隔离区外的邻近生产设备、半成品、物料,用同样的洁净材料覆盖,尤其注意精密部件(如半导体晶圆、制药灌装机针头)的防护,避免落尘。
气流控制
若维护时需关闭送风口风机,需确保该区域与其他生产区的压差维持(如通过调节相邻区域送排风量,保持维护区相对负压,防止污染物扩散至非维护区)。
单向流洁净室(如层流罩区域)维护时,可临时开启备用风机或局部便携式洁净单元,维持隔离区内的洁净气流。
过滤器 / 均流膜拆卸与更换防护
拆卸前预清洁:先用洁净压缩空气(经高效过滤) 或无尘布蘸 75% 酒精轻轻擦拭送风口外表面,去除浮尘;拆卸过滤器时,动作缓慢平稳,避免滤材上的积尘因振动脱落,必要时用真空吸尘器(带高效过滤器)在旁同步吸除扬起的微粒。
新部件预处理:新的高效过滤器、均流膜需在洁净包装内拆封(禁止在非洁净区提前打开),拆封前用酒精擦拭包装外表面消毒;均流膜安装前需检查是否有破损、毛边,避免安装后因材质问题产生微粒。
密封检查:安装过滤器后,需用硅胶密封圈或密封胶(食品级 / 医药级)确保边框无缝隙,防止未过滤空气泄漏,安装完成后立即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扫描检漏(重点检测边框、转角处)。
清洁操作防护
清洁送风口框架、均流膜时,使用无菌无尘布(不可用普通抹布,避免纤维脱落)蘸纯水或专用洁净室清洁剂(如中性表面活性剂),按 “从内到外、从上到下” 的顺序擦拭,禁止来回擦拭(防止扬尘扩散)。
清洁产生的污水需用专用洁净容器收集,密封后带出洁净室处理,禁止直接倾倒在洁净室地面。
工具洁净处理
维护工具(如螺丝刀、扳手、钳子)需提前在洁净室专用清洗间处理:先用纯水冲洗,再用超声波清洗(去除缝隙内的油污和微粒),最后经高温灭菌(如 121℃湿热灭菌,适用于需无菌的区域)或紫外线消毒(30 分钟以上)。
工具放入洁净工具箱(密封式,内垫无菌布)带入维护区,使用后立即放回,禁止随意放置在设备或地面上。
废弃物处理
更换下来的旧过滤器、污染的均流膜、用过的无尘布等废弃物,需立即放入双层洁净垃圾袋(内层防漏,外层防污染),密封后标注 “污染废弃物”,按洁净室废弃物流程移出(不可与生产物料通道共用),避免在室内堆积。
快速恢复洁净状态
维护完成后,先拆除隔离材料(按 “从外到内” 的顺序,避免触碰已清洁区域),再开启送风口风机,让气流运行 30-60 分钟(单向流区域需延长至 1-2 小时),使区域洁净度回升。
用真空吸尘器(带高效过滤器)清洁维护区地面,去除可能残留的微粒。
环境监测验证
对关键区域(如制药 B 级区、半导体光刻区),需在恢复生产前检测空气悬浮粒子(如≥0.5μm 粒子浓度)、沉降菌 / 浮游菌,确认达标(符合洁净室等级标准);对无菌工艺区,还需检测表面微生物(如接触碟法),确保无残留污染。
维护过程的污染风险可通过 “人员不带入、操作不产生、环境不扩散” 的原则控制,核心是将维护行为严格限制在隔离范围内,同时通过预处理、规范操作和事后监测,确保洁净室环境在维护后快速恢复合格状态。对于高敏感行业(如芯片制造、生物制药),需将防护措施写入 SOP(标准操作规程),并定期培训维护人员,避免因操作疏漏导致生产损失。